1905电影网专稿 “魔童”登顶,“蛟龙”垫底,是大年初一六部公映电影在春节档接近尾声时的基本定局。
但必须说,除了“哪吒”,其他类型片对于整个春节档的贡献,甚至对于华语电影未来的发展,也不应该被忽略。
个人觉得《蛟龙行动》最可惜。它是唯一一部率先放开点映,并且在1月29日零点公映的影片。这个举措目前看很可能是被传统的点映场口碑所刺激,希望先拔头筹,但没想到大年初一当天下午,“答案”就基本跑出曲线图,“蛟龙”身陷难于掌控的口碑舆论和更追求即时满足的大众选择中。电影独创的硬核类型与剑指华语电影工业未来的野心,遇到了当下的挑战。
七年前,同为林超贤导演的《红海行动》也是在春节档公映。那时的观众不乏传统声音:大过年的,为何要看打打杀杀的惨烈战争场面?但它就是在排片被动的艰难开局中一路逆袭,成为2018年的票房冠军。
七年后,表面上看困境相似,排片不利,观众分化,但关键内核已经被“换”。就在当下,我们对于“生而为人”产生的困惑厚积薄发,以质疑和反叛的姿态去表达情绪,所有个体的情绪在一个藕粉捏成的肉身上找到了寄托:我是谁,那又如何?
相比之下,《蛟龙行动》的集体意志和宏大主题比较难以成为第一顺位的慰藉。但任何电影的票房一定会停在某个数字上,并不意味着价值就被一笔勾销。
在我看来,《蛟龙行动》在行业内对于电影工业能量的提振作用并不亚于“哪吒”。这一次它潜入深海,与《流浪地球》形成海天呼应。凡尔纳提出的“海底两万里”作为生态系统,这一次在华语片里获得了不亚于好莱坞一流特效的刷新。
片中提到的山体、洞穴,在深海中本作为黑暗的一部分存在,提起它们就像陆地上、月球上的同类一样无言耸立,静观人类行动的波澜壮阔。但它们成为电影中承受军事行动的受力体,在电影工业的突进中被转化成梦的碎片。
以前很多华语片对于“金属感”的展示都比较粗糙,浅尝辄止,好像那种元素是独属好莱坞的,比如《变形金刚》或者《终结者》系列。但在这部电影里,充满各种光泽、色调的金属元素,它们有自己的声音、质感甚至生命力。
电影最大的主角其实还真不是人,而是庞然大物的潜艇,比如“龙鲸号”以及各种敏捷的鱼雷。片中有一个长镜头,是随一个潜艇兵的主观视角去探访整个“龙鲸号”的内部结构,就像手术刀的游走,看得特别仔细,有骨骼,有器官,有经脉。
剧组1:1打造身长110米的“龙鲸号”潜艇,从潜艇外观轮廓到内部的每一个仪表盘、每一条管道,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雕琢。
同时,剧组还精心构建了跨越深海陆地、超过50余个的大场景。如果选择好一些的银幕规格,比如IMAX,就能达到视觉饕餮的意境。
敌我双方的鱼雷战,高概念的声呐如何穿针引线,也通过演员的台词、情绪变成相对独立、可以鉴赏的名场面,让人叹为观止。
《蛟龙行动》是《湄公河行动》《红海行动》的拐弯式升级。它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文戏,零星的抒情被精简,只有工具价值,否则都可以不要,仅仅用来交代角色行动逻辑。
文戏本来也不算林超贤的最强项。但他还在紧锣密鼓的战争情节里用一颗糖呼应了《红海行动》,维持了一个系列的精神传承:个体的痛苦在神圣的使命面前微不足道。只是这样的表达在春节档引起共情的速度与效率上,远不及扎在哪吒身上的“穿心咒”。
最后想说一下导演林超贤。2016年的《湄公河行动》无疑是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。从它开始到《红海行动》再到《长津湖》,林超贤不再聚焦于须臾之间个体欲望与正义、道德之间的碰撞,也不仅仅满足于《破风》或者《激战》这样的逆袭传奇。
大制作、大场面、大格局,成为他狂放挥洒的战场。他素有“实拍狂魔”的称号,据说在拍摄《蛟龙行动》时,不少水下戏都坚持与演员一起下水。一方面,他通过《紧急救援》等片积累了很多现场经验;另一方面,他相信导演的自信与稳定能帮助演员。这样的专业举动令人尊重。
《蛟龙行动》是可以作为华语电影的实验之作的电影。或许就像卡梅隆在拍《泰坦尼克号》前也拍过剧情相对单薄的《深渊》,但积累了大量经验。所以,建议对于“蛟龙”不要吝于鼓励,不要让突破的意义在一时数字争短长的口水里消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