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红楼梦》作为四大名著之一,与它相关的影视作品也是相当丰富,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对于《红楼梦》的理解亦是千人千面,因此点映期间,影片的种种改编细节都不可避免得成为了关注焦点。
有看完影片的观众表示#选角不贴切# #演员演技差# #剧情魔改#等等,面对影片引起的争议,胡玫导演回应道“你觉得喜欢你就看,你觉得不喜欢你就批评”,更表示从未畏惧过改编所带来的争议,反而很乐意看到观众有不同观点的讨论。
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以“宝玉出家,当真赤条条无牵挂”为开始,讲述了林黛玉回府奔丧后,王熙凤贪没林如海家产盖建大观园,后又出卖了宝黛两小无猜的爱情,致使宝玉迎娶宝钗,黛玉泪尽而亡,最终情散人悲、归于宿命的红楼悲剧。
影片大胆采用新人演员,以“宝黛钗”爱情悲剧为主线,选择“阴谋与爱情”视角重塑经典。“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”,本期《今日影评》特别邀请到导演胡玫做客节目,回应观众评论,还原她心中的《红楼梦》。
“借着原著搞了一部中国版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“金玉良缘”的副标题意在反讽,阴谋线和爱情线并行叙述,结构规整,剧作的张力也是有的。”
胡玫: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它作为一个电影的体量,不可能把全书完整地呈现出来,但在洋洋洒洒的120回当中,最主要的悲剧是“宝黛钗”的爱情故事。
所以“宝黛钗”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阴谋与爱情的戏剧纠葛线,从剧作的层面,就更加增加观众的可看性。因此影片把“贾坑林财”这一个在《红楼梦》原著当中并没有明写的阴谋作为了副线,用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的名字反讽了“金玉良缘”带给这三个年轻人的悲剧命运。
“或许之前老版本的《红楼梦》扎根太深,很多主要人物的演技觉得还是缺了点魂。”
胡玫: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老“红迷”的评论,作为两个小时的电影,又是一群12岁到14岁的孩子,要说缺了一点魂,也不无道理。
但是这个评论也提出了一个我心中的不解之谜,《红楼梦》原著中有很多的“假作真时真亦假”,所以我也怀疑他说的这个年龄是不是也是假的。曹雪芹先生用他三四十岁的人生经验,附着在十二三岁的孩子身上,因此它所呈现的那些情感思考判断情绪,有这种中年人的感觉。
但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在创作之初就确定了这个片子是一个青春版的《红楼梦》,是拍给现代的青年观众看的,所以当时参加培训的演员都是选的平均年龄14岁半的孩子,创作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在问自己也许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,但是最后的影片的结果还是要留给广大的观众来评断。
“虽然时长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,但讲的内容不少,“宝玉梦游太虚幻境”、“元妃省亲”、“黛玉葬花”、“宝玉丢玉”等等,事件太多导致整部电影节奏太快,看过书的看不懂,没看过书的更看不懂。”
胡玫:我觉得这是他的个人的感受,保留自己对《红楼梦》的钟爱,我觉得是对的。
如果没有元妃省亲,何以把这个“宝黛钗”的爱情悲剧坐实,我们认为它象征着权力,是对于追求木石前盟爱情的宝玉和黛玉的一种扼杀,最后在片尾的时候宝玉把玉丢掉了,就是要打破这个宿命,这个玉象征着他的宿命,也象征着他的命运,表现了他的反抗精神和叛逆。
这些情节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黛玉葬花,这一情节是不可或缺的,任何一个电影电视剧版本的《红楼梦》都绕不过它,因为这里也浸润着曹雪芹先生对人生的无奈,在《葬花吟》中都浪漫地表现出来了,这也为我打开了创作的心扉。
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剧本筹备创作长达十年,制作完成后也一直因为种种原因,迟迟未能上映。历经众多坎坷以后,该部影片最终将于8月16日在影院与观众见面。
胡玫导演表示,拍摄这部电影保持了对原著的敬意,希望通过现代化的电影语言,打造一部更青春的《红楼梦》,让更多的青少年可以走进电影院,在观影中爱上“红楼文化”,在观影后再读《红楼梦》。